風口之上,智能家居的“冰與火之歌”
根據IDC的最新預測,2025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將增至2.81億臺,市場規模早已突破7000億元大關。這無疑是一個巨頭垂涎、資本涌動的超級風口。
2022-2026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及同比增長率預測(來源:IDC中國)
然而,風口之下,用戶的體感卻常常是“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”。一方面,主動智能、無感體驗的理想生活令人向往;另一方面,協議壁壘林立、設備頻繁掉線、App操作繁瑣的“偽智能”現實,又讓無數嘗鮮者望而卻步。
曾經“統一江湖”的口號喊了十年,為何我們離真正的全屋智能還有那么遠?本文將撥開概念的迷霧,帶你一起看清牌桌上的七大核心玩家派系,也許答案就藏在牌桌上七大派系的基因、戰略與博弈之中。
智能家居,一場圍繞“入口”的爭奪之戰
智能家居是一場圍繞“家庭入口”的爭奪之戰。誰能掌握入口,誰就能定義場景、黏住用戶、挖掘數據金礦。在這場戰爭中,各路玩家基于自身基因,演化出了七大主流派系。
中國智能家居行業七大派系地域分布全景圖
第一派系:傳統家電派——大象轉身的決心
- 掌門代表:海爾(長三角-青島)、美的(珠三角-佛山)
- 核心打法:“硬件+軟件”一體化,以全品類優勢圍剿單品。
作為賽道上最“根正苗紅”的玩家,家電派手握最強的制造能力、最深的線下渠道和最全的產品矩陣。他們的邏輯簡單粗暴:用戶家里所有的電器都是我的,智能化自然也該由我主導。
海爾智家
堪稱家電派轉型智能化的標桿企業。早在2006年就開始布局物聯網,2013年正式啟動智能家居業務,是行業內起步最早的傳統家電巨頭之一。其核心戰略是"場景替代產品",推出了"三翼鳥"場景品牌,為用戶提供覆蓋家裝、家居、家電、家生活的一站式定制服務。
- 技術路線:海爾的"U-home智家大腦"平臺是其核心競爭力,通過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賦能,實現了從制造端到用戶端的全鏈路智能化。其獨特之處在于,更強調場景的定制化和落地服務能力,而非單純的設備連接。
- 商業模式:從"賣產品"向"賣場景"和"賣服務"轉型的典型代表。通過三翼鳥平臺,海爾構建了包含設計師、安裝師、服務師在內的全服務生態,客單價顯著提升。2024年三翼鳥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超過50%。
- 競爭優勢:最強的護城河在于其服務體系和高端品牌形象。卡薩帝(Casarte)的成功,讓海爾擁有了更高的品牌溢價和用戶黏性。在高端市場,卡薩帝的智能家電產品占據了重要地位。
美的集團
通過收購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(KUKA),補強了自動化和核心技術短板。其打法是"全品類覆蓋+多品牌運作",用主品牌美的覆蓋大眾市場,以高端AI科技品牌COLMO搶占菁英用戶。通過"美的美居"App實現設備聯動,在性價比和產品豐富度方面具有優勢。
【派系小結】:家電派的優勢在于“重”,產品重、渠道重、服務體系重,這構建了強大的護城河。但劣勢也源于此,互聯網基因薄弱,軟件和AI能力相對不足,品牌形象偏傳統,要真正打動追求科技感的年輕用戶,仍需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。
第二派系:科技通信派——手握“連接權”的技術顛覆者
- 掌門代表:華為(珠三角-深圳)、小米(京津冀-北京)
- 核心打法:搶占“連接”制高點,以操作系統和通信技術構建生態壁壘。
作為以智能手機業務起家的玩家,天然掌握著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“入口”。他們進軍智能家居,是降維打擊,也是戰略必然。
華為
技術驅動的典型代表。其“1+2+N”全屋智能戰略,堪稱目前行業內技術架構最清晰、野心最大的解決方案。
- 技術路線:真正的殺手锏是“鴻蒙OS”和“PLC(電力線通信)”技術。鴻蒙OS解決了跨設備協同的“軟件”問題,而PLC技術則創新性地利用電力線進行數據傳輸,從物理層面解決了傳統無線方案(如Wi-Fi、Zigbee)信號不穩、覆蓋差的“硬件”痛點,實現了高達99.99%的連接穩定率。
- 商業模式:主攻前裝市場和高端用戶。通過與萬科等頭部地產商合作,將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前置到裝修環節。同時,布局線下“華為全屋智能授權體驗店”,提供高品質的設計、安裝和維護服務。這種模式客單價高,但對渠道和服務的專業性要求也極高。
小米
模式創新的集大成者。小米用“極致性價比+生態鏈模式”這套打法,深刻地改變了智能家居市場的游戲規則。
- 技術路線:核心是“手機+AIoT”,現已升級為“人車家全生態”。通過投資和孵化近400家生態鏈企業(如綠米聯創、云米等),小米用極低的成本,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,連接設備數已超6億。其技術殺手锏包括米家App和智能語音助手“小愛同學”。
- 競爭優勢:品類極其豐富、價格極其便宜。小米極大地降低了用戶體驗智能家居的門檻,培養了海量的用戶基礎和粉絲文化。其多模網關支持藍牙Mesh、Zigbee、Wi-Fi等多種協議,兼容性強。
- 劣勢挑戰:“性價比”是雙刃劍,限制了利潤和研發投入,也使其在沖擊高端市場時面臨品牌力不足的挑戰。生態鏈模式雖然龐大,但也帶來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、體驗割裂的問題。
【派系小結】:科技通信派掌握著最先進的連接技術和最核心的用戶入口。華為走的是“由重到輕”的技術深耕路線,而小米走的是“由輕到重”的生態整合路線。他們是目前最有可能“統一江湖”的兩個派系,但也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。
第三派系:互聯網生態派——云端的“大腦”
- 掌門代表:阿里(天貓精靈)、百度(小度)、京東(京魚座)
- 核心心法:以智能音箱為入口,用AI語音和云服務搶占家庭“大腦”。
互聯網巨頭們不生產硬件,但他們想成為智能家居的“大腦”。他們的核心武器包括智能音箱、AI語音助手和強大的云計算能力。
小度(百度)
憑借先發優勢和持續補貼,小度智能音箱曾一度占據市場份額第一。其核心優勢在于百度的AI技術積累,尤其是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能力。小度的策略是通過開放的DuerOS平臺,賦能第三方硬件,成為連接設備和服務的樞紐。
天貓精靈(阿里)
背靠阿里強大的電商和服務生態,天貓精靈天然具備“連接交易與服務”的能力。你可以通過它語音購物、叫外賣、查快遞。這是其他派系難以比擬的優勢。
【派系小結】:互聯網派的優勢在于AI算法和云端生態,他們掌握著定義“智能”的話語權。然而,他們的短板在于對硬件的掌控力弱,智能音箱作為入口的地位并不穩固,用戶體驗高度依賴于所連接的第三方硬件。隨著帶屏音箱、智能中控屏的興起,單一的語音交互入口正面臨挑戰。
第四派系:專業智能家居派——垂直深耕的“精銳部隊”
- 掌門代表:歐瑞博(珠三角-深圳)、綠米聯創(Aqara)(珠三角-深圳)
- 核心心法:專注全屋智能,以精良的產品和專業的服務取勝。
這類玩家是賽道里的“原住民”,他們從一開始就專注于全屋智能領域,對行業和用戶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歐瑞博(ORVIBO)
專業智能家居領域的設計美學典范。成立于2011年,是最早專注于全屋智能的企業之一。它很早就提出了"超級智能面板"的概念,認為這才是繼智能音箱之后更優的交互入口。
- 技術路線:以MixPad超級智能面板為核心入口,通過自研的Zigbee 3.0協議構建穩定的無線網絡。其獨特之處在于將傳統開關面板重新定義為智能交互中心,集成了觸控屏、語音、手勢等多種交互方式。
- 商業模式:定位中高端市場,主攻前裝和高端改裝場景。通過全國300+家ORVIBO HOME體驗店,提供從設計咨詢到安裝調試的全鏈路服務。客單價通常在5-15萬元之間。
- 競爭優勢:產品屢獲德國紅點獎、iF設計獎等國際大獎,在設計美學和用戶體驗方面建立了強大的品牌認知。其智能面板的工業設計和交互體驗,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。
綠米聯創(Aqara)
脫胎于小米生態鏈,成功打造了獨立的Aqara品牌。其核心優勢在于無線通信技術和高品質的傳感器,是Apple HomeKit生態中重要的第三方品牌,也是Matter協議的積極推動者。
【派系小結】:專業派的優勢在于"專注",產品體驗好、服務體系專業。他們的挑戰在于,如何在巨頭的夾縫中生存和發展。他們往往選擇差異化定位(如歐瑞博專注設計美學和高端市場,Aqara擁抱開放協議),或者深耕垂直領域,以"小而美"的姿態活下來。
第五派系:安防監控派——從“安全”切入家庭的守護者
- 掌門代表:海康威視(螢石)、大華(樂橙)
- 核心打法:以攝像頭和智能鎖為拳頭產品,從家庭安防場景單點突破。
安防是家庭場景下的核心剛需。海康、大華這兩大傳統安防巨頭,憑借在視頻監控領域積累的深厚技術,順勢推出了面向消費市場的子品牌——螢石(Ezviz)和樂橙(Lechange)。
- 技術路線:核心是AI視覺技術。他們的攝像頭不僅能“看得清”,還能“看得懂”,通過AI算法實現人形偵測、車輛識別、異常聲音報警等功能。圍繞攝像頭,他們逐漸將產品線拓展至智能門鎖、智能貓眼、煙霧報警器等,構建一個以“安全”為核心的家居環境。
- 競爭優勢:在音視頻技術、編解碼能力和云存儲服務方面擁有絕對的技術壁壘。他們的產品在穩定性和可靠性上,普遍優于其他半路出家的玩家。
【派系小結】:安防派從一個極具黏性的剛需場景切入,路徑清晰。但他們的挑戰在于如何從“安防”這個垂直領域,橫向拓展到照明、家電控制等更寬泛的智能家居場景,實現真正的“全屋智能”。
第六派系:電工照明派——控制面板里的“隱形冠軍”
- 掌門代表:施耐德、西門子、公牛、良信
- 核心打法:掌控墻壁里的“神經網絡”,從底層控制面板切入。
開關和插座是家庭的“電工網絡”節點。這個領域的傳統巨頭,在智能化浪潮中也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路。
施耐德/西門子
這些國際巨頭主要服務于高端住宅和酒店項目,提供基于KNX、Modbus等總線技術的穩定可靠的智能控制系統。他們的優勢在于穩定、可靠、安全,但價格昂貴,系統封閉,主要應用于前裝市場。
公牛/良信
國內電工龍頭則更側重于將現有的開關插座產品進行智能化升級,推出Wi-Fi智能開關、智能插座等單品,以高性價比滿足后裝市場的改造需求。
【派系小結】:電工派掌握著家庭電氣網絡最基礎的“控制權”,是實現智能化的重要一環。但他們普遍缺乏上層的軟件和生態能力,需要與平臺型企業合作,才能融入更大的智能家居生態。
第七派系:新興科技派——提供“武器”和“技術”的賦能者
- 掌門代表:涂鴉智能(珠三角-深圳)、BroadLink
- 核心打法:不當“掌門”,而是為想成為“掌門”的人提供“武功秘籍”。
這是一個特殊的派系。他們自己不直接做智能家居品牌,而是為成千上萬的傳統廠商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化解決方案(PaaS/SaaS)。
涂鴉智能(Tuya)
堪稱該派系的典范。一家傳統的燈具廠,想要生產智能燈泡,但缺乏技術能力怎么辦?涂鴉可以提供從聯網模塊、云服務到App控制的全套方案。廠商只需要專注于產品本身,就能快速實現智能化。涂鴉的“Powered by Tuya”生態,已經賦能了全球數萬家企業。
【派系小結】:新興科技派是智能家居產業的“送水人”,他們大大降低了行業門檻,加速了智能家居的普及。他們的商業模式是To B的,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來收費。他們的挑戰在于如何在高通、聯發科等芯片巨頭也開始提供類似方案的競爭格局中,保持自己的核心價值。
一統江湖:標準與協議之爭,誰來制定“江湖規矩”?
智能家居遲遲未能“統一”,根本原因在于“語言不通”——即通信協議不統一。Zigbee、藍牙Mesh、Wi-Fi等協議各占山頭,導致不同品牌的產品難以互聯。
為了解決這個終極難題,一場圍繞“標準”的合縱連橫正在上演,主角是Matter協議。
- Matter是什么?:它是由亞馬遜、谷歌、蘋果這三家昔日的死對頭,聯合CSA連接標準聯盟(前身為Zigbee聯盟)共同推出的一個全新的、統一的、開源的智能家居連接標準。華為、小米、美的、綠米等國內巨頭也都是其核心成員。
- 它想解決什么?:讓所有支持Matter協議的設備,無論品牌、無論生態,都能在本地局域網內直接通信。這意味著,你未來可以用蘋果的Siri去控制小米的燈,用華為的智慧生活App去聯動美的的空調。這將徹底打破生態壁壘。
- 核心技術:Matter協議底層基于IP網絡,可以運行在Wi-Fi、以太網以及一種名為Thread的低功耗網狀網絡協議之上。Thread協議被認為是未來承載Matter設備的主力軍,它兼具了Zigbee的低功耗和Wi-Fi的IP網絡特性。
【趨勢判斷】:Matter協議的普及是大勢所趨。雖然短期內還存在設備支持不完善、認證成本高等問題,但它代表了行業發展的正確方向。未來2-3年,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支持Matter的設備上市。對于消費者來說,購買時認準Matter認證標識,將是避免掉入“生態孤島”陷阱的明智之舉。
預測:未來3-5年,決戰“主動智能”之巔
展望未來,智能家居的競爭將進入下半場。連接只是基礎,真正的決戰焦點將是“AI驅動的主動智能”。
- 交互革命:從“語音控制”到“多模態感知”
未來的交互將不再局限于手機App和智能音箱。毫米波雷達、AI攝像頭、端側大模型等技術將深度融合,讓系統能夠通過感知人的位置、姿態、表情甚至語氣,來預判你的意圖,主動提供服務。當你深夜回家,系統不是等你發出指令,而是自動開啟柔和的燈光、調節舒適的室溫。
- 算力革命:從“云端”到“邊緣”
為了保護隱私和提升響應速度,更多的AI計算將從云端轉移到家庭的邊緣網關或設備本身。這對廠商的芯片設計和端側AI算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華為、蘋果等在自研芯片上有深厚積累的企業,將具備更強的競爭優勢。
- 生態革命:從“產品生態”到“服務生態”
當硬件不再是唯一的盈利點,內容和服務將成為新的增長引擎。家庭健康監測、在線教育、云游戲、家庭能源管理等增值服務,將與智能設備深度綁定,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。
結語:給消費者和行業的建議
對于身處其中的我們,如何在這場變革中做出明智的選擇?
- 對消費者而言:
- 擁抱開放,優選Matter:在選購產品時,優先選擇支持Matter協議的設備,為未來的互聯互通打下基礎。
- 先選生態,后選單品:確定一個核心生態平臺(如華為、小米、蘋果HomeKit),再圍繞這個平臺添置設備,可以獲得更一致的體驗。
- 理性看待,按需購買:不要被酷炫的功能沖昏頭腦,從解決自己最核心的痛點(如安防、懶人需求)出發,逐步構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。
對行業而言:
- 打破壁壘,共建生態: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,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,都需要以更開放的心態,擁抱Matter標準,共同做大市場蛋糕。
- 回歸本質,體驗為王:技術最終是為體驗服務的。與其堆砌華而不實的功能,不如專注打磨產品的穩定性、可靠性和易用性。
- 深耕場景,創造價值:找到自己擅長的細分場景(如養老、母嬰、節能),深挖用戶痛點,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解決方案,才能在巨頭林立的賽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智能家居的“江湖”之爭遠未結束,但未來的圖景已然清晰。它將不再是某一個“武林盟主”一統天下,而是一個萬物互聯、主動智能、服務無處不在的新時代。而我們每個人,都將是這個時代的親歷者和受益者。